2016年02月01日
過年
又要過年了,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已經經歷了52個春節。 2016年的春節即將到來,望著家家戶戶陽臺上掛起的臘肉香腸,走在大街上看見行色匆匆的人們大包小包的擰著年貨,春節的氣氛漸漸濃厚了。我也準備了許多 的年貨,這也勾起了我對春節的嚮往,也讓我想起來許多的春節往事思潮起伏,難以平靜。這幾年,通過改革開放,國家強大了,人民富裕了,年貨越來越豐富了。 但是過年的氣氛卻沒有小時後濃厚了,我更加懷念那時候的困難時期的過年,懷念我們走過的艱苦歲月。
要過年了,我們弟兄4個都很期盼,可是苦了我的父母親。
人民公社的時候,都是靠生產隊分糧食,自己的自留地裏面產蔬菜。經濟就靠自己家裏養豬、養雞,到集上去賣了,變成錢。買點其他的東西。年前父親把我和弟弟叫上,把家裏的雞和鴨,背上,走五裏山路,來到廣興場上售賣。賣了後,父親去經營站買上幾斤豬肉,一般都要買肥肉,不買瘦肉,這樣油分大些。剩下的錢,父親買上半斤水果糖,給我們弟兄一人一個後就收藏起來了,父親說留到過年吃。回到家裏。母親把肉掛起,放在柴火灶面前,用煮飯的餘火熏,到了大年三十的時候煮來吃。
年前兩天的時候,母親開始做豆腐,母親把掛在很高的房梁上面的那個袋子取下來,倒出黃豆,泡上水。我問母親為啥把豆子掛那麼高,她說,怕你們幾弟兄 偷來吃了,過年沒有豆腐,沒法過年。然後,用隊裏的大磨子推出豆腐來。磨子很大,需要兩個人圍著推。母親走前面,我走後面,圍著磨子不停地轉圈,母親一邊 推,一邊加豆子。我體質差,推幾圈下來我就暈了,母親只有一個人吃力的推著巨大的磨盤,艱難的走著、走著。需要半天的功夫,一袋豆子才能磨完。完了後母親 用大鍋煮母乳餵哺豆腐,我就燒柴,母親在灶前,點豆腐。煮好後用布包好成型。就這樣辛苦做出來的豆腐,都要等到大年三十中午,母親才做出來我們吃。母親的煎豆腐很 好吃,現今餐館裏面的熊掌豆腐,無論怎麼做都做不出母親那樣的味道。
大年三十一早,母親就起來了,開始煮臘肉,我就燒火。母親用豬油煎豆腐,做成現今的麻婆豆腐。父親和弟弟就去打掃院壩,父親說過年了,要把家裏打掃 乾淨,迎接新年。好久沒有吃過肉了,母親在切肉的時候,趁她不注意,我和弟弟就去偷吃,很香很香。父親就拿來紅紙,筆墨,在院壩裏擺上桌子,開始寫春聯。 父親只有小學文化,歪歪扭扭的寫上幾幅對聯,將家裏的門上都貼上對聯,灶前也要貼、包括豬圈都要貼上紅紙,保佑來年豬肥圈滿。很有喜慶的味道。
中午一家人圍著在方桌前,我們很想吃肉了。父親用筷子敲打我們的頭,說不要慌,先給爺爺奶奶燒香、在神坎上放上一坨臘肉,點上香和紙錢。父親說以前爺 爺奶奶也很苦,給他們燒點錢,敬點肉去。我們照父親的意思做,但是不懂裏面的情意。長大了我們才知道這是敬祖。然後,在院壩裏面點燃一串火炮,鞭炮然完 後,父親才讓我們吃年飯。年飯都很講究。吃飯的過程中,不能掉筷子。掉了,不吉利。如果哪個將筷子掉地上,要被父親狠狠的罵一頓的。掉在地上的筷子,不能 撿起來。只有等過年後才掃出去。我們大口吃肉,父親就吃豆腐,母親也讓我們多吃點,不斷的往我們碗裏夾肉。父母都希望我們長大了好有出息。
吃完午飯,母親收拾完後,就去炒花生。同樣母親把掛在房梁上的花生拿出來,用河沙一起在大鍋裏面炒,我問母親為啥要用河沙炒花生,母親說,這樣不容 易炒糊,好吃些。即使花生炒好了,母親也只給我們吃一點,說要留到初一才能吃。弟弟趁母親不在意的時候,也去偷一點出來給我們每人吃幾顆,那真是香啊。母 親發現我們貪吃,就給我們每人抓上一把花生,幾個水果糖。四個口袋裝的滿滿的。我們跑到隊裏的院壩裏去,和小朋友一起玩。大家在一起吃很香。還相互分享,看哪家的花生好吃,哪家的糖果甜,吃完後,大家一起打三角板、鬥牛兒、滾鐵環。玩到天黑才回家,這一天父母都不管我們,也不做家務,我們就盡情的玩,開心得很。
大年初一,母親給我們準備了新衣服,都是母親自己用手工縫的。有幾年困難的時候,我們沒有新衣服,年前母親就把舊衣服洗出來,曬乾,一樣給我們穿。 還記水解蛋白得,有一年天氣很冷,洗了的衣服無法晾乾,母親就將衣服放在柴灶面前用火烤幹,或者用農村取暖的烘籠烤幹。好讓我們初一穿的新一點。70年代有幾年我 們都沒有新衣服穿,每年我基本只有做一次衣服,弟弟就穿我們的舊衣服,有的還補上疤給我們穿。新年了弟弟穿不上新衣服大年初一就哭了,母親看在眼裏痛在心 頭。母親照樣給我們幾弟兄裝好花生、分好水果糖。讓我們出去玩。我們那時根本就沒有什麼壓歲錢,也沒有如今的香腸和許多的水果。有糖有花生就算最大的幸福了。 我們最高興的就是大年初一與小夥伴們一起浩浩蕩蕩行走在去廣興鄉場的山路上,大家一邊走一邊唱歌,半過多小時就到了街上。人很多啊,通往街上的山路上可以 看到牽線子的人流向鄉場上彙聚。古老狹小的街上到處都是人,大家臉上都掛滿笑容。有時候街上還要舞獅子,官神廟裏還要唱川戲,茶館的人也爆滿。街上賣小吃 的很多,油果子(天鵝蛋)、麻花、油條滿街串香。可惜我們兜裏沒有錢,看到油果子只有流口水啊。走累了,餓了,到下午一兩點鐘,我就疲憊的回家了。回家 後,母親給我做的湯圓,吃上一點,這個年也就差不多了。
正月初二,是走人戶,我們很想的就是去舅舅家,舅舅家裏要富餘點,去了,舅舅、舅母都很高興,給我做好吃的。我們離舅舅家有三十裏路,母親帶著我們,提上一把面,帶上一坨臘肉,我們一早就出發,要走3個多小時才能到。那時我們也不知道辛苦,只想去舅舅家有好吃的。
八十年代,家裏的日子有點好過了,父親基本上每年都要殺一只豬來過年,我們幾弟兄都出來工作了, 到了臘月,父親就打電話,叫我們回家,要殺豬過年。父親很早就請來殺豬匠,我們幾弟兄一起把肥豬按住,殺豬匠一刀下去,紅火滾燙的豬血噴湧而出。父親很高 興,說以前我們很苦,包產到戶了,我們的日子開始好了,以後我們年年都殺豬過年,讓你們吃過夠。母親將辛苦一年養大的豬,煮給我們幾個吃,高興得很。還不 斷的數落我們當年,偷肉吃得情景。吃完午飯,父親,把豬肉分成五份,四弟兄每家一份,父母留一份。真正的糧食豬啊,很香的肉,回到城裏分一點給同事朋友 吃,都說比飼料養的好吃得多。在村口,望著我們離去,父母臉上終於出現了笑容。
在我的記憶中,我們農村娃在那個時候的最大的企盼就 是過年。小時候老盼過年,那是因為貪嘴。桌上的菜肴是豐盛的,噴香肥膩的臘肉奢侈地安慰著我們一直寡淡的胃腸。小時候老盼過年,那是因為我們有新衣服穿。 手巧的母親做出的衣服很合身,使得小夥伴們總是圍著我們看,一個個那羡慕的眼神至今仍歷歷在目。小時候老盼過年,那是因為喜歡那時農村過年的氛圍。人們的 臉上都有笑容,山村裏不時響起鞭炮聲。農民辛苦一年,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會釋放出屬於自己的歡樂。
五十年多年過去了, 父母都搬到城裏居住了,但是每到春節,我們都要陪父母回到老家,在老宅住一晚上,在熟悉的田埂上走一走,看看故鄉,會一會兒時的小夥伴,然後給老祖宗上 墳,上香。母親依然會在廢棄的老宅裏面做一頓年飯給我們吃,然後去鄉里鄉親家裏串串門,每當聽到鄉親們誇耀父母能幹、兒子都有出息的時候,父母親的臉上那 個燦爛啊。
如今,我們早已遠離了那曾經給我帶來歡樂的家鄉。 可每當春節,在高樓林立的城市裏,聽到窗外震耳欲聾的鞭炮聲,望著窗外騰空而起的繽紛的節日禮花所綻放出來的奪目的色彩,老家過年的景象就會浮現在我們眼 前。我時常想起過年的水果糖、想起母親辛苦給我們準備的花生,臘肉,還有那辛苦做出來的煎豆腐,想起母親買來白布用顏料染成藍色的布衣裳和那洗得發白還補 上不少疤疤的衣裳。想起母親的眼淚和父親的無奈,也想起父母的吃苦耐勞和堅韌不拔的汗水,想起父母對未來那充滿希望的勞動情景。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一年365天,在外漂泊的遊子奔波千裏回到故鄉,與家人歡聚一堂的日子,那就是過年。它是一種文化,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盛典,過年是我們心中的一個永不消失的情結,一個幸福的隱喻,是一棵春天抽芽夏天開花秋天結果的樹。過年,體現著濃濃的親情,體現著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隨著我國經濟水準的提高,過年的氛圍更濃,情更真,誼更切。
如今的過年不在簡單的是臘肉很香腸的味道,過年更多的是品味一家團聚與親情的味道,正是有了這種味道,才孕育出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濃濃鄉愁。
過年了,過年了,讓我們一起品味過年的味道,讓我們一起回味故鄉的味道吧!
要過年了,我們弟兄4個都很期盼,可是苦了我的父母親。
人民公社的時候,都是靠生產隊分糧食,自己的自留地裏面產蔬菜。經濟就靠自己家裏養豬、養雞,到集上去賣了,變成錢。買點其他的東西。年前父親把我和弟弟叫上,把家裏的雞和鴨,背上,走五裏山路,來到廣興場上售賣。賣了後,父親去經營站買上幾斤豬肉,一般都要買肥肉,不買瘦肉,這樣油分大些。剩下的錢,父親買上半斤水果糖,給我們弟兄一人一個後就收藏起來了,父親說留到過年吃。回到家裏。母親把肉掛起,放在柴火灶面前,用煮飯的餘火熏,到了大年三十的時候煮來吃。
年前兩天的時候,母親開始做豆腐,母親把掛在很高的房梁上面的那個袋子取下來,倒出黃豆,泡上水。我問母親為啥把豆子掛那麼高,她說,怕你們幾弟兄 偷來吃了,過年沒有豆腐,沒法過年。然後,用隊裏的大磨子推出豆腐來。磨子很大,需要兩個人圍著推。母親走前面,我走後面,圍著磨子不停地轉圈,母親一邊 推,一邊加豆子。我體質差,推幾圈下來我就暈了,母親只有一個人吃力的推著巨大的磨盤,艱難的走著、走著。需要半天的功夫,一袋豆子才能磨完。完了後母親 用大鍋煮母乳餵哺豆腐,我就燒柴,母親在灶前,點豆腐。煮好後用布包好成型。就這樣辛苦做出來的豆腐,都要等到大年三十中午,母親才做出來我們吃。母親的煎豆腐很 好吃,現今餐館裏面的熊掌豆腐,無論怎麼做都做不出母親那樣的味道。
大年三十一早,母親就起來了,開始煮臘肉,我就燒火。母親用豬油煎豆腐,做成現今的麻婆豆腐。父親和弟弟就去打掃院壩,父親說過年了,要把家裏打掃 乾淨,迎接新年。好久沒有吃過肉了,母親在切肉的時候,趁她不注意,我和弟弟就去偷吃,很香很香。父親就拿來紅紙,筆墨,在院壩裏擺上桌子,開始寫春聯。 父親只有小學文化,歪歪扭扭的寫上幾幅對聯,將家裏的門上都貼上對聯,灶前也要貼、包括豬圈都要貼上紅紙,保佑來年豬肥圈滿。很有喜慶的味道。
中午一家人圍著在方桌前,我們很想吃肉了。父親用筷子敲打我們的頭,說不要慌,先給爺爺奶奶燒香、在神坎上放上一坨臘肉,點上香和紙錢。父親說以前爺 爺奶奶也很苦,給他們燒點錢,敬點肉去。我們照父親的意思做,但是不懂裏面的情意。長大了我們才知道這是敬祖。然後,在院壩裏面點燃一串火炮,鞭炮然完 後,父親才讓我們吃年飯。年飯都很講究。吃飯的過程中,不能掉筷子。掉了,不吉利。如果哪個將筷子掉地上,要被父親狠狠的罵一頓的。掉在地上的筷子,不能 撿起來。只有等過年後才掃出去。我們大口吃肉,父親就吃豆腐,母親也讓我們多吃點,不斷的往我們碗裏夾肉。父母都希望我們長大了好有出息。
吃完午飯,母親收拾完後,就去炒花生。同樣母親把掛在房梁上的花生拿出來,用河沙一起在大鍋裏面炒,我問母親為啥要用河沙炒花生,母親說,這樣不容 易炒糊,好吃些。即使花生炒好了,母親也只給我們吃一點,說要留到初一才能吃。弟弟趁母親不在意的時候,也去偷一點出來給我們每人吃幾顆,那真是香啊。母 親發現我們貪吃,就給我們每人抓上一把花生,幾個水果糖。四個口袋裝的滿滿的。我們跑到隊裏的院壩裏去,和小朋友一起玩。大家在一起吃很香。還相互分享,看哪家的花生好吃,哪家的糖果甜,吃完後,大家一起打三角板、鬥牛兒、滾鐵環。玩到天黑才回家,這一天父母都不管我們,也不做家務,我們就盡情的玩,開心得很。
大年初一,母親給我們準備了新衣服,都是母親自己用手工縫的。有幾年困難的時候,我們沒有新衣服,年前母親就把舊衣服洗出來,曬乾,一樣給我們穿。 還記水解蛋白得,有一年天氣很冷,洗了的衣服無法晾乾,母親就將衣服放在柴灶面前用火烤幹,或者用農村取暖的烘籠烤幹。好讓我們初一穿的新一點。70年代有幾年我 們都沒有新衣服穿,每年我基本只有做一次衣服,弟弟就穿我們的舊衣服,有的還補上疤給我們穿。新年了弟弟穿不上新衣服大年初一就哭了,母親看在眼裏痛在心 頭。母親照樣給我們幾弟兄裝好花生、分好水果糖。讓我們出去玩。我們那時根本就沒有什麼壓歲錢,也沒有如今的香腸和許多的水果。有糖有花生就算最大的幸福了。 我們最高興的就是大年初一與小夥伴們一起浩浩蕩蕩行走在去廣興鄉場的山路上,大家一邊走一邊唱歌,半過多小時就到了街上。人很多啊,通往街上的山路上可以 看到牽線子的人流向鄉場上彙聚。古老狹小的街上到處都是人,大家臉上都掛滿笑容。有時候街上還要舞獅子,官神廟裏還要唱川戲,茶館的人也爆滿。街上賣小吃 的很多,油果子(天鵝蛋)、麻花、油條滿街串香。可惜我們兜裏沒有錢,看到油果子只有流口水啊。走累了,餓了,到下午一兩點鐘,我就疲憊的回家了。回家 後,母親給我做的湯圓,吃上一點,這個年也就差不多了。
正月初二,是走人戶,我們很想的就是去舅舅家,舅舅家裏要富餘點,去了,舅舅、舅母都很高興,給我做好吃的。我們離舅舅家有三十裏路,母親帶著我們,提上一把面,帶上一坨臘肉,我們一早就出發,要走3個多小時才能到。那時我們也不知道辛苦,只想去舅舅家有好吃的。
八十年代,家裏的日子有點好過了,父親基本上每年都要殺一只豬來過年,我們幾弟兄都出來工作了, 到了臘月,父親就打電話,叫我們回家,要殺豬過年。父親很早就請來殺豬匠,我們幾弟兄一起把肥豬按住,殺豬匠一刀下去,紅火滾燙的豬血噴湧而出。父親很高 興,說以前我們很苦,包產到戶了,我們的日子開始好了,以後我們年年都殺豬過年,讓你們吃過夠。母親將辛苦一年養大的豬,煮給我們幾個吃,高興得很。還不 斷的數落我們當年,偷肉吃得情景。吃完午飯,父親,把豬肉分成五份,四弟兄每家一份,父母留一份。真正的糧食豬啊,很香的肉,回到城裏分一點給同事朋友 吃,都說比飼料養的好吃得多。在村口,望著我們離去,父母臉上終於出現了笑容。
在我的記憶中,我們農村娃在那個時候的最大的企盼就 是過年。小時候老盼過年,那是因為貪嘴。桌上的菜肴是豐盛的,噴香肥膩的臘肉奢侈地安慰著我們一直寡淡的胃腸。小時候老盼過年,那是因為我們有新衣服穿。 手巧的母親做出的衣服很合身,使得小夥伴們總是圍著我們看,一個個那羡慕的眼神至今仍歷歷在目。小時候老盼過年,那是因為喜歡那時農村過年的氛圍。人們的 臉上都有笑容,山村裏不時響起鞭炮聲。農民辛苦一年,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會釋放出屬於自己的歡樂。
五十年多年過去了, 父母都搬到城裏居住了,但是每到春節,我們都要陪父母回到老家,在老宅住一晚上,在熟悉的田埂上走一走,看看故鄉,會一會兒時的小夥伴,然後給老祖宗上 墳,上香。母親依然會在廢棄的老宅裏面做一頓年飯給我們吃,然後去鄉里鄉親家裏串串門,每當聽到鄉親們誇耀父母能幹、兒子都有出息的時候,父母親的臉上那 個燦爛啊。
如今,我們早已遠離了那曾經給我帶來歡樂的家鄉。 可每當春節,在高樓林立的城市裏,聽到窗外震耳欲聾的鞭炮聲,望著窗外騰空而起的繽紛的節日禮花所綻放出來的奪目的色彩,老家過年的景象就會浮現在我們眼 前。我時常想起過年的水果糖、想起母親辛苦給我們準備的花生,臘肉,還有那辛苦做出來的煎豆腐,想起母親買來白布用顏料染成藍色的布衣裳和那洗得發白還補 上不少疤疤的衣裳。想起母親的眼淚和父親的無奈,也想起父母的吃苦耐勞和堅韌不拔的汗水,想起父母對未來那充滿希望的勞動情景。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一年365天,在外漂泊的遊子奔波千裏回到故鄉,與家人歡聚一堂的日子,那就是過年。它是一種文化,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盛典,過年是我們心中的一個永不消失的情結,一個幸福的隱喻,是一棵春天抽芽夏天開花秋天結果的樹。過年,體現著濃濃的親情,體現著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隨著我國經濟水準的提高,過年的氛圍更濃,情更真,誼更切。
如今的過年不在簡單的是臘肉很香腸的味道,過年更多的是品味一家團聚與親情的味道,正是有了這種味道,才孕育出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濃濃鄉愁。
過年了,過年了,讓我們一起品味過年的味道,讓我們一起回味故鄉的味道吧!
Posted by jixowpqp at 11:36│Comments(0)